“更智能的控制系统(AI)”
“更加精准耦合的托卡马克装置内超高温等离子体运动规律模型。”
“更加能够抵抗中子冲击的第一壁材料。”
“室温超导材料(常温和超高温下能够满足更强磁约束和承受更高负荷的线圈材料)”
莫道在一个小会议室的白板上,写上了这几行内容。
EAST项目的研究为什么陷入停滞,就是基于这些大的方向。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已经超出了EAST项目研究团队负责的内容。
某种程度上来说,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困境,本质上和EAST研究团队没有太大关系,也不是他们的原因。
就像是基于室温超导材料或者其他更适合的材料,EAST的研究员们,当然可以设计一个更优秀的托卡马克装置,
但这种材料目前都不存在,也找不到其他更适合的材料。
那EAST的研究员们除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做一些‘雕花’的活,将现有的材料竭力用出花来以外,又能怎么办。
即便是EAST团队中有合作的材料研究团队,一直从事着这方面研究,
即便是EAST团队和其他从事超导材料方面的研究团队一直保持着联系,
但室温超导材料,依旧遥遥无期。
莫道看着白板上已经写下的几行字,往下划了个箭头,
再写下了几行新的字。
“计算机中AI模型。”
“湍流问题。”
“材料学理论问题。”
这是基于上面几个方向,更本质的问题。
核聚变在理论上是成熟的,没有太多的疑问。
但不代表,核聚变堆的建造不存在理论问题。
可控核聚变实现遇到的问题,落到最后依旧还是理论层面的不足。
材料学方面如同抽盲盒般的研究过程,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框架,
让人迟迟无法找到符合要求的材料。
AI方面也是同样的,AI理论并不完善。
等离子体运动模型涉及到的湍流问题更是如此。
看起来可控核聚变堆建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归根结底依旧是理论问题。
某种程度上,
这就是人类想要在还没完整满足‘前置理论’的情况下,
想要通过技术层面,实现可控核聚变堆。
这当然是有可能的。
不少领域都存在理论滞后,既技术能用就先拿来用,理论后面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