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机械厂的会议室里,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刘总工程师,捏着赵四带来的图纸,眉头拧成了疙瘩。
“赵专家,不是我们不支持三线建设,你这个要求……太苛刻了!”
刘总工指着图纸上标注的尺寸公差,“±0.5个毫米?”
“我们厂里现有的设备,加工大型结构件,能控制在±2毫米以内就算老师傅手艺精湛了!”
“还有这个连接板的平面度要求,这得要大型龙门刨床精加工才行,我们现在主要任务是为前线生产设备,哪有这个产能和精力?”
长江金属结构厂的马厂长说话更直接:“赵同志,你们这个想法是好的,但不符合实际嘛。”
“每个厂的情况都不一样,哪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
“我们的工人习惯了自己的做法,突然搞这一套,效率肯定下来,耽误了其他重要任务,谁负责?”
面对这布置面对多少遍的质疑,赵四早有准备。
他没有急躁,也没有用上级指令压人,而是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
“刘总工,马厂长,各位老师傅,”
赵四的态度诚恳而尊重,“我理解大家的困难。”
“但请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在山沟里建906厂?”
“是为了应对最严峻的考验。”
“如果我们的工厂因为建设周期过长,或者因为建设质量不过关,在需要的时候无法发挥作用,那之前的投入和努力不就白费了吗?”
他拿起一块从906厂带来的、因为基础不平导致设备安装困难的混凝土基础碎块。
又展示了几张因为构件不标准导致现场安装时不得不强行切割、焊接,既浪费工时又影响强度的现场照片。
“模块化、标准化的目的,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
“是的,前期对加工精度要求是高,会暂时影响一些效率。”
“但一旦标准统一,构件可以互换,现场的组装速度会成倍提升,整体质量会有质的飞跃!”
“这就像部队用的枪械子弹,如果规格不一,仗还怎么打?”
他接着详细解释了公差配合的重要性,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为什么“严丝合缝”对于快速组装和结构稳定至关重要。
他还带来了冯卫国特批的、从906厂本就紧张的经费中挤出来的一笔“技术协作费”,承诺对于因执行新标准而可能增加的成本和工时,会给予适当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