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十二月中。
“铁驽马”的轰鸣与“闪电信使”的滴答声,如同两颗投入平静水潭的石子,在西山镇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新鲜感迅速褪去,随之而来的是具体的挑战与滋长的暗流。
一号实验场的成功只是开始。当王铁柱带着他的工械营,雄心勃勃地要将铁轨向河口集方向铺设出五里时,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头儿!不行啊!这段地基太软,刚铺好的石渣和枕木,一夜之间就陷下去半尺!”一个满身泥污的工头哭丧着脸向王铁柱汇报。
王铁柱蹲下身,抓起一把湿软的泥土,眉头拧成了疙瘩。图纸是“知微”先生给的,完美无缺;铁轨是西山自产的,坚固标准。可这脚下的大地,却不会完全按照图纸来。
“还有,河边那段,要架设一座过水的‘桥涵’,咱们只会打铁,这石工、木工的活计,不熟啊!”另一个工匠补充道。
王铁柱望着停滞不前的工程进度,心头火起,却又无可奈何。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伯爷常说的“系统工程”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把铁轨铺在地上,更是要与复杂的地形、水文、乃至气候搏斗。
当晚,他硬着头皮去找林枫。
林枫听完,并未责怪,只是将他带到“知微”的屏幕前。“知微,调出西山至河口集的地形地质详图,标注软土、河流区域,生成针对性的地基处理方案,包括桩基、换填等工艺。同时,提供简易桥涵的结构设计图,标注关键受力点。”
屏幕上,清晰的三维图像和详尽的施工步骤迅速呈现。王铁柱看着那些“石灰土夯实”、“木桩加固”、“简易石拱桥”的图示和说明,眼睛越来越亮。
“看到了吗?铁柱。”林枫拍了拍他的肩膀,“‘知微’能给你最好的蓝图,但如何因地制宜地执行,克服这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的困难,需要你和工匠们的经验、智慧,甚至是一次次的试错。不要怕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式。”
王铁柱重重地点了点头,心中的迷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挑战欲。“俺明白了,伯爷!俺这就带人去试那‘石灰土夯实’的法子!”
相较于铁路遇到的“硬”障碍,电报线路的推进则遭遇了“软”抵抗。
尽管顾炎武亲自撰文,在《西山新报》上阐述电报乃“格物之妙用,非妖非巫”,但当一根根电线杆开始出现在田野乡间时,流言还是如同野火般蔓延开来。
“听说了吗?那木杆子是引雷的!到时候天雷滚滚,庄稼都要被打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