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十五章 院试三日展经纶 寒窗苦读见真章
沉重的考场大门在身后缓缓合上,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一股混合着陈年墨香、旧木气息和肃穆氛围的味道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
眼前是一个极其宽敞的院落,青砖铺地,庄重无比。院落被整齐地划分成数百个如同鸽子笼般的独立号舍,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头。每个号舍仅容一人,三面砖墙,一面敞开,内有简陋的木板充当书案和坐凳。此时,号舍内已坐了不少考生,整个考场内鸦雀无声,只有巡考官吏沉重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在空旷的院落中回荡,更添几分压抑。
陈彦按照考牌指引,找到了自己的号舍。位置不算好,靠近角落,有些阴暗潮湿。他走进这方狭小的天地,将考篮放好,轻轻坐下。木板又硬又凉,空间逼仄,给人一种强烈的束缚感。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有些加速的心跳,开始有条不紊地整理文具,研磨墨汁。这个熟悉的过程,有助于他集中精神,排除杂念。
辰时正,一阵清脆的云板声响起,标志着院试正式开考!数名书吏捧着厚厚的试卷,在巡考衙役的护卫下,开始按排分发试卷。当那份带着墨香的院试试卷放在陈彦面前的书板上时,他凝神屏息,仔细审阅起来。
试卷展开,题目赫然在目:
? 经义:“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出自《论语·子罕》)
? 策问:“问:近年湖广之地,水旱频仍,民生多艰。当以何策备灾荒、纾民困、固国本?”
? 诗赋:“以‘咏炭’为题,作五言律诗一首,限‘寒’韵。...........”
快速浏览完所有题目,陈彦心中微微一动。这题目果然如传闻般,重实务,厌虚文!尤其是策问题,直指湖广地区的现实问题,绝非泛泛而谈可应对。他注意到周围号舍里已经传来一些细微的骚动和叹息声,显然有不少考生对这出乎意料的题目感到棘手。
“水旱频仍…备灾荒…纾民困…” 陈彦心中默念着策问题的关键词,脑中飞速运转。他想起前世所学的历史知识,古代应对自然灾害,无外乎“预防”与“救济”两大方面。结合今世所读的《救荒活民书》、《农政全书》等典籍,以及赵文渊先生平日的教导,一个清晰的答题框架逐渐在脑海中形成。
他首先破题,点明“天灾难免,人事可修”的核心观点。 随即,他将对策分为“灾前预防”、“灾中救济”、“灾后恢复”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 灾前预防:强调“修水利以防水旱”(兴修堤坝、疏通河道)、“建仓廪以实储备”(完善常平仓、义仓制度,丰年储粮,荒年放赈)、“重农桑以厚民生”(推广抗旱作物、改进耕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