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海商许心素

我斟酌了一番,又问他,“如你这般想法之人,可还有?再者,据我所知,这大明海上也是有几支大势力在收份子钱的,你觉着他们对本王是否有敌意?”

“这个么......小人也不好说。小人只能说,如我这般身家产业都在内陆的,自然希望海上靖平,但自恃武力强悍,全然无所顾忌的,可能......可能会视殿下如仇敌。”

“那么李旦呢?你不要告诉本王与他不相熟!”

“李旦他......他对朝廷还是心怀敬畏的。”

我同李心素的第一次对话就这般结束了。

在接下来的两日里,曹化淳带着他参观了整个马公堡,除少数机密地之外,能开放的都对他开放。包括近距离观看城楼的城防炮,以及登上我的座舰青虬号参观。

与他同来的,有三十几人,可以看出,这些人同李心素是友人关系,而非主仆。

既然人家不肯报出名号,我也就故作不知。

事实上,我确实有很多事要忙,许心素的来访只是一个插曲。

陆陆续续的,有移民踏上澎湖。

在这里,家眷同士兵或者工匠短暂相聚之后,就会前往瀛州。

而瀛州,暂时有四处定居点。

魍港、台窝湾、加老湾、打狗屿。

每个定居点驻守一个把总两百六十人的兵力。

这些士兵,也是经过调整的,都有着家眷前来定居。

这般安排,在驻守的同时也可以开拓土地,实际上就是军屯。

不同在于大明军田开垦之后的所有权是卫所的,军户更近似于佃户。而瀛州,开垦多少都是自己的,拥有所有权。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事实上,前来投奔的,不仅仅只有家眷,还有亲人或者朋友。

就像奇迹之城,深圳。

无数人怀揣着梦想去闯荡,将青春撒在了那片热土。

这是好现象,但紧随而来则是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粮食,澎湖的存粮已经不足三个月了,而人口则在迅速的膨胀,很可能支持不到三个月。

澎湖虽然种植有一些蔬菜同土豆,但相比于这么多人口,完全是杯水车薪。

虽然,商行在不停的奔走购粮,但船只严重短缺,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泉州漳州等地的粮价,也很不友好,瀛王府一直在两地购粮,似乎已经被可恶的粮商掌握了规律。

我需要帮手,也需要更多的购粮渠道。

倭国同琉球或许会是一个解决方案,但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