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长史府的述职报告

三家商行在每座县城都开设有一家粮店,米价同泉州粮价锁死,肯定是赔本的,但这就是招揽移民的代价。

倘若移民没钱怎么办?去钱庄借钱,年利3分,没有利滚利。

所以有这么多欠条也就不足为奇了。

商税,5600两。

主要来自砖瓦窑厂、木材厂。所以说基建很重要,五县这么一点点可怜的收入都是基建产业得来的。

但这已经令朱常瀛很满意了,证明颁发经营许可证可行,六曹中单独设立财税是正确的。

关税,两。

这份税收直接由长史府管理,诸县无权过问。

瀛州出口的皮毛,木料,山货等等,不管源自于移民或者土着,都要缴纳出口税,而从海港进入瀛州的货物,不管是王府名下商行,还是其他海商,除了米粮之外都要缴纳进口税。

看起来很好,其实有一半是从王府名下商行的口袋转入长史府的口袋。

但必须要这样做,收税才是一个政权收入的正常来源。今日不收,日后再想收时可就难了,还是那个目的,税收要养成习惯。

述职之后,毕懋康话题一转,就提到了淮安灾情。

管不管呢?朱常瀛刚刚回来,需要了解情况,只能容后再议。

督谏院同议政会的主事人不在,李卓吾同周总管不在澎湖,而是去往瀛州视察去了。

五县都建了学堂,男孩子就学很容易,也不用催促上赶着就送来,但很多人家不愿送女孩子入学,村里吵不明白就去县里吵,县里吵不明白就在议政会里吵,至今也没个定案。

徐光启代替二人,一并把这个事说了。

朱常瀛就问他,“王府不是颁布法令,八岁以上十六岁以下,不论男女若不入学堂,将无法获得税收减免么,少交税也不答应?”

徐光启轻轻咳嗽几声,无奈的说道,“殿下啊,咱们这不是还没开始收税呢么?”

朱常瀛仿佛被噎住,“那你们想到办法了么?”

“讲学!卓吾先生发动督谏院同僚,学堂先生逐村走访,督促进学。这件事,从两个月前就开始做了。”

“那效果呢?”

“这个么......”

徐光启一脸心酸模样,“百姓也不是不明白道理,只是开荒人手短缺,哪家哪户都想尽快将获得的土地开垦出来,这才是症结。并非恪守纲常伦理,女不出户那种规矩,寻常百姓也不怎么讲究这个。”

朱常瀛冷冷一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才是问题的症结吧?”

有女子不入学虽然有些可惜,但朱常瀛也知这重男轻女的观念很难一蹴而就的改过来,总要慢慢来,也不急于一时。

只是可怜了李卓吾,老头八十几岁了还要去各地讲学,也不知有几人能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