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立志灭东吴:精心筹备,一统有望

小主,

在外交方面,西晋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行动。他们对东吴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拉拢和安抚,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关系。通过赠送礼物、互通贸易等方式,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支持和信任。西晋还派遣使者前往少数民族部落,宣扬西晋的强大和友好,劝说他们不要与东吴联合。这些少数民族在西晋的拉拢下,纷纷表示中立,这使得东吴失去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支持,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东吴的应对与困境

面对西晋日益明显的进攻意图,东吴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防御。在长江防线上,东吴加强了对西陵、建平、濡须口等战略要地的防守。在西陵,东吴修筑了坚固的城墙和堡垒,驻扎了大量的军队,配备了先进的防御武器,如弓弩、礌石等。在建平,东吴设置了严密的水军防线,战船排列整齐,士兵们严阵以待。濡须口更是东吴防御的重点,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东吴在这里修建了多重防御工事,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然而,东吴内部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当时的东吴君主孙皓,是一个残暴无道的统治者。他生性多疑,脾气暴躁,喜欢杀戮,对朝中大臣动辄加以迫害。许多忠臣良将,不是被他处死,就是被迫逃亡。比如,名将陆抗,他是东吴的中流砥柱,多次抵御外敌入侵,但却遭到孙皓的猜忌和打压。陆抗在临终前,还曾上书孙皓,提醒他要加强防御,警惕西晋的进攻,但孙皓却置之不理。

除了君主的残暴统治,东吴的世家大族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东吴的世家大族在江东地区拥有庞大的势力,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这些世家大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常常与中央政权发生冲突。他们不愿意听从中央的号令,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还会与中央政权对抗。比如,在战争时期,一些世家大族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意出兵支援前线,导致东吴的军事力量分散,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在经济方面,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统治者的腐败,东吴的经济也陷入了困境。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大量农田荒芜,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百姓们生活困苦,缺衣少食,怨声载道。同时,东吴的财政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无法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和资金支持。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孙皓增加了赋税,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东吴虽然表面上在加强防御,但实际上已经是外强中干,岌岌可危,如同风雨中的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四、战争前夕的紧张氛围

西晋在经过多年的精心筹备后,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然而,在朝堂之上,对于是否立即发动伐吴之战,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主战派以羊祜、杜预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西晋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此时正是进攻东吴的最佳时机。他们列举了西晋在军事、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优势,认为只要抓住机会,一举进攻,就一定能够灭掉东吴,实现统一。羊祜在给司马炎的奏折中,详细分析了东吴的弱点和西晋的优势,他指出,东吴君主残暴,内部矛盾重重,民心不稳,而西晋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力强盛,军队士气高昂,此时进攻,必定能够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