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瑷珲和拉哈苏苏终于先后被国防军夺占时,9月已然过半,此时的天气逐渐变凉,夜间户外的最低温度甚至接近零度,而且气温还在逐日下降。
见到继续扩大战果的时机已逝,第一集团军各部只得无奈的改变任务目标,将接下来的行动转为巩固已占地域,以及为即将到来的冬季进行必要的准备。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位于东线战场右翼的第二集团军,和与其对战的沙俄军队之间。
从8月中旬开始,第二集团军就朝着牡丹江一带攻击前进。
守在那里的,则是巴尔考斯上将指挥下的近十万沙俄军队。
在这一组攻守关系当中,国防军的第二集团军不久前刚经历过在旅顺的战斗,对攻坚作战还是很有心得的。
而守军虽有地利可依仗,但牡丹江并无永久的工事建设,面对经验丰富的第二集团军是很难长期坚守的。
其实巴尔考斯原本也没打算在此一直守下去,他的真实想法实际与利涅维奇差不太多,防守牡丹江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真正要固守的则是身后,具备局部要塞化的海参崴。
就这样,在第二集团军主力的不断猛攻下,至9月中旬逐步推进至牡丹江周边,同时打通了与摩阔崴之间的通道。
随着牡丹江外围阵地相继易手,巴尔考斯决定不再据守,下令属下各部陆续东退,并交替对国防军进行逐次抗击。
到了10月初时,双方战线在移动到们河至瑚布图河一线后,终于停滞了下来。
由此,在整个东线的战场上,国防军各路大军皆赶在冬天到来之前,停止了大规模的作战行动。
同样海军方面,也因凛冬将至,开始顾忌起河口和海面封冻会带来的诸多不利。
考虑到海军陆战队占领的庙街,届时将失去海上支援而显得过于孤立,所以便抢在10月下旬主动撤离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