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太子(1)

大汉西域王 刘龑 1196 字 1个月前

开皇八年,已经四十九岁的刘胥作为一国之君,正处在人生的中年阶段。而他的儿子,太子刘焉,是他三十岁时才得来的嫡子,此时年仅十九岁,尚未到行加冠礼的年纪,按照当时的标准,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自六七岁起,刘焉就开始跟随父亲处理国家事务,多年来一直担任监国的重任。然而,除了参与攻打康居等国的战争外,他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国都,很少外出。

此次出行,可以说是太子首次带领全家离开京城,摆脱束缚和限制的一次长途旅行。

刘胥对权力的淡漠态度使得他能够长期执政,但这种性格特点也给他带来了一些问题。由于缺乏斗争经验,他显得有些天真,与其他帝王相比,缺少了应有的权谋手段。此外,他的兄弟姐妹在成年后被赶出京城,前往各自的封地,这使得他的生活相对平静,没有经历过多的斗争和纷争。

这样的环境既成就了他,又成为了他的不幸。没有经历过太多斗争,使他拥有了一种天真的特质,这种特质并不适合一个帝王。同时,自幼就能执掌国政,也让他对权力的追求变得不那么热衷。

这样的未来帝王并不是刘胥所期望的。作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未来的皇帝可以纵情声色、肆意杀戮,但绝不能失去对权力和征服的渴望。而刘胥的欲望在于开拓疆域,征服周边的蛮族,让汉族成为世界上最高贵的种族,并将另一个世界未来可能遭受的屈辱提前两千年消灭于萌芽之中。

然而,尽管他自己实现了这一目标,他的儿子,堂堂大秦太子刘焉,却快要被他宠坏了。这是他的责任,因为多年来他一直在外出征打仗,没有给予太子足够的教导。同时,他也过于保护太子,使得太子周围的潜在威胁一旦出现就被他迅速扑灭。

一直以来,由皇后和官员们教育长大的太子符合他们心目中的仁德君主形象,但这并非刘胥理想中的大汉帝王。

此次派遣太子前往西极州,正是大秦建国后,刘胥在与太子朝夕相处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的补救措施。

刘胥这些年听到了太多关于太子善良的夸赞之词。比如太子身边的侍女不小心忘记添茶,太子不忍心责备,竟然硬生生地忍受了两个时辰的口渴。直到小朝会结束后,他才在母亲的宫中狂饮一壶茶水来解渴。

还有一次,吏部侍郎的侄子醉酒后杀了人,吏部侍郎陈源前来求情,声称他家只有这一个儿子,恳求太子下一道手谕,让廷尉府改判他侄子流放。然而,太子并不知道,陈源的侄子刚到流放地,就假报死亡,然后换了个身份悄悄返回京城,现在甚至已经进入了太学。

刘胥曾提醒过太子,要求他去查明事情的真相,但刘焉看到陈源重金赔偿了苦主一家,便将这件事敷衍过去了。如果不是刘胥一直关注着这个案子,那么苦主一家在事后可能就会被陈源派来的人灭口。现在他们被安置在前军都督府,远离文臣的管辖范围,才能保住性命。

而陈源呢,大秦才建国短短八年,各项改革正在推进,但尚未完全成功。虽然这个人道德品行不怎么样,但办事能力还是不错的。刘胥暂且留下他的性命,让他继续为国家效力,等他没有利用价值时,再跟他算旧账。

至于之前所说的让他施展心中抱负,也并非完全虚假。毕竟,年轻人总是充满朝气和锐气,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与其费尽心思地试图改变他已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倒不如放手让他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亲身感受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为何选择西极州呢?原因很简单,这片新征服的土地充满了血腥与暴力。这里的人们生活在野蛮环境下,更容易暴露内心的丑恶。那些被放纵的士兵将领们,以及自认为高高在上的百姓们,对于欺凌弱小的异族,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刘胥就是要让太子亲眼目睹这些所谓的忠臣良将和善良百姓,在那遥远且野蛮的地方,如何滋生出种种罪恶。他想让太子明白,人心难测,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忠诚正直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可能变得邪恶。

然而,太子刘焉并非大秦未来唯一的选择。他的亲弟弟,也是自己唯一的龙凤胎刘璋,年仅十岁。如果太子无法做出改变,那么未来大秦皇帝的宝座或许需要换人来坐一坐了。

在太子离开之后,刘胥立刻召集了自己的嫡次子到身边,亲自教导他国家大事。同时,他还特意派人将这个消息传递给刚刚离开咸阳的太子,希望他能够感受到一丝紧迫。

对于自己的嫡次子,刘胥是发自内心地喜爱。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妹妹,都十分讨人喜欢。而且,刘胥自己还有很多年可以活下去,亲手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帝王也未尝不可。

即使最终没有选择刘璋作为继承人,给他一块富饶的封地,让他成为一名有雄才大略的亲王,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封国未来是否会变得过于强大难以控制,那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毕竟,刘胥已经制定好了推恩令,大秦最好的土地和军队也都留给了未来的皇帝。如果这样还能失败,那就应该让他退位让贤,反正都是自己的血脉,谁做皇帝不都一样吗?

至于说礼法,他自己都是小宗称帝,自成一脉始祖,哪会在意这许多?

想他花费了二十多年时间才建立起偌大的帝国靠的是什么?是他手里的枪杆子一拳一脚打出来的。在他心里还存留着后世的想法始终不敢与人诉说,那边是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

当然,私心他还是有的,要是始终能成他一家一姓之天下最好不过。要不然他为什么给自己的子女分的都是膏腴之地,而那些诸侯都是偏僻贫瘠之地。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杨朱学派虽然太过“为我”,但是其“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的思想他个人是认可的。但有些事可以做但不能说,表面的功夫还是要做的,比如大汉以孝治天下,大秦亦为之。

其实他很清楚,从历史角度来看,王朝更迭和制度变迁是必然的趋势。然而,在这个时代,人们对旧有制度的留恋和依赖依然存在。尤其是那些贵族和官僚阶层,他们希望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不愿意轻易放弃传统的礼教和等级制度。

他自己也是既得利益者,是全天下最大的地主,最大的贵族官僚头子,又怎么会不贪恋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