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料峭,终于迎来今冬第一场大雪,雪花飘飘洒洒,一连下了整整两日,到处已然是一片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宁王军打破轩辕关,五万大军就在关城内安营扎寨,轩辕关是洛阳八关之一,城高墙厚,关内房舍极广,宁王军自中州平叛,缴获颇丰,就算十万大军坐吃山空,一年半载的时间里,对于李胤而言,还不至于有太大压力。五万大军冒着严寒,将之前被打破的城关,重新修补齐整。听闻是宁王军进京平叛,有不少百姓自愿前来帮忙,甚至有人担心宁王军粮草不济,竟然挑着粮草,牵着猪羊前来劳军。
李胤并不曾回春神湖了,而是带着所有女眷全都在关城内,跟所有士卒一样,住进了军营。毕竟,隆德皇褫夺他宁王封号,和勒令宁王军就地驻扎的旨意,已经发布全国。他如今已经是白身,再不适合住进王府,虽然,李令月的太平公主府,和李云芮的长公主府依旧可以入住,但李胤并没有那么做。因为,三天之前,李云芮已经专程派人去过宗正寺,要自请革除皇家身份,从此再不承认自己是皇室公主。
李胤的檄文传开不过三两日,隆德皇的降罪诏书便已传遍全天下。有不少人都以为,李胤被革职后,宁王军会失去百姓的支持,顿做鸟兽散,或者接受朝廷调令,分调四方。可,谁也没想到,一连三四日,轩辕关和济州宁王军营寨前,车拉肩挑着粮食,前来劳军的百姓,居然比以往还多,甚至排起了长龙,无他,宁王虽杀人不眨眼,但也是真的爱民。名望已成,无关官爵。
随着李胤那篇檄文,和隆德皇密旨的传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是朝廷,是皇帝故意设圈套要毁宁王声望,宁王一心一意为朝廷,朝廷却不惜劫杀德妃和长公主,甚至将皇妃下嫁,也要设计陷害宁王,这让天下百姓为宁王叫屈,纷纷为宁王鸣不平。
一连数日,李胤皆在轩辕关驻军不前,宁王军不退不进,不散不离,就这样勒兵原处。因为任城王,丞相,武英公、中书令,尚书令,侍中连同六部尚书,联名给宁王送来一封书信,请求宁王为百姓着想,勒兵十日,静待事态发展,让隆德皇看清天下人心,看清时势后,再做举动。对此,李胤只给了简短几句话的回复:“十日之后,无论官匪,入京送葬,报仇雪耻,回府过年。唐不容我,我便离唐。”
这几句话的回复,如今已然摆在了隆德皇面前的桌案上,皇帝李昶盯着那简短的二十几个字,心中惊怒交加。字虽少,但已足够说明李胤的态度,他不在意自己被朝廷如何定义,无论朝廷是继续把他当做大唐官方,还是视他为叛逆匪徒,他的目的就是进京城给长孙顺义送葬,找供奉殿报仇,然后带着所有女眷回王府过年,如果大唐朝廷真的容不下他,他不介意离开大唐,至于是另投何处,那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一旦李胤离开大唐,此生便只会是大唐的敌人。
隆德皇清楚,大唐所有官员也明白,甚至如今整个大唐百姓都明白,凭李胤的本事,凭他手里的火炮和十万宁王军,如果背离大唐之后,无论是投效哪一国,对大唐而言,都是难以挽回的损失,都将带来极大的威胁。
即便隆德皇如何不甘心,都不得不重视李胤的去留。这几日里,为了李胤的事,已经闹得天下纷涌。
首先是中州刺史郑栋国,扬州将军李靖,公然表示,支持宁王进京为老镇国公送葬。然后,荆州和徐州,相继表态,愿与宁王军共进退,替镇国公向青州王讨个说法,替宁王妃李云芮,向朝廷讨公道。而早该接到进兵诏书的汝阳王,却一直按兵不动,不见有一兵一卒北上勤王。对此,隆德皇只能大发雷霆,却毫无办法,毕竟,之前的宋弘晟和费贤,就已经停止向朝廷进奉赋税。
然后,京城柳家商号,车骑将军府柳家家主柳如林、颜氏商行东家颜景业;白家商号家主,前尚书白敬亭,联名宣布,三家商号名下工坊,将全部停业,不再与户部有任何合作,并且会搬离京城洛阳,另寻他处。隆德皇惊怒不已,三大商行集体拒绝与朝廷合作,那朝廷户部就断了大半进项,又会回到之前疲弊状态。隆德皇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急忙暗中派鬼影携护龙卫去“请”三家家主,可三家明显早有防备,等护龙卫上门之时,才发觉,三大家族嫡系,早已人去屋空,只剩十几个下人在看护宅院。而且,就连京城中的所有产业,也都已经全部搬空停业。
再之后,孤悬北疆三年之久的流州,州刺史和将军,因朝廷和宁王府的不管不顾,宣布从此脱离大唐和镇宁王府,并表示愿拜宁王府二公子李胤个人为主,听候其个人调度。
镇北军陈良辅、魏东阳、苏文礼、燕南天等大小将校百余,也公然联名宣称,其麾下镇北军,从今只认二公子李胤,不再听从代掌宁王职权的长山郡王李忱调度。而且,已准备将北疆边关的麾下,尽数后撤,挥军渡河南下接应二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