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国家的早期机动火炮只保留下图纸到现代相比,
这批17世纪的英国机动火炮有少数被幸运地保留到了现代。
其中美国波士顿市政厅博物馆收藏的1630年代的3门3磅青铜小炮尤为有趣。
一门是约翰·布朗于1638年铸造的野战德雷克,重143千克,长径比约为15。
一门是约翰·布朗于1640年铸造,仅重98千克,长径比约为13。
一门是凯利安·韦格韦特于1631年铸造的荷兰海军“克莱恩德雷克”,重123千克,长径比约为15。
这三门火炮向现代人直观地展示了17世纪轻型野战炮的基本特征,
即拥有一个相对较短的炮管,后面有一个锥形狭窄的火药室。
如果仅以火炮的重量是否足够轻,足够便于机动来定义野战炮的话,
那么明军无疑是当时的世界上拥有野战炮最多的国家。
当时的明军装备有大量的灭虏炮、威远炮和虎蹲炮。
它们就重量而言,基本都比同时代的欧洲野战炮轻一倍多,无疑都是非常便于机动作战的。
尤其虎蹲炮还是一种在山地和丛林中作战的利器。
但这些炮即使是与同时期的已经大幅削减了长径比的欧洲野战炮相比,仍然是比较短的。
而且它们也没有能有效提升火药燃气利用率的锥形火药室。
除了威远炮,它们使用的炮弹也普遍比较轻。
如灭虏炮的炮弹就只有1斤,连1磅都不到。
结果就是它们的射程和威力都无法与同时期的欧洲野战炮比肩。
再加上它们也没有设计合理的炮架,从而使轻量化带来的机动优势打了折扣。
所以明军的那些轻型火炮并不能像3磅团炮那样引领一场军事革命,
甚至连维持对后金那样的冷兵器军队的优势都做不到。
实际上,李国助在平户为仁王号铸造的12门6磅铜炮就是典型的6磅德雷克。
它们无一不拥有较短的炮管和锥形的火药室。
只不过当时因为主要精力都放在造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