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姜齐一脸正色,认真地说道。“童叟无欺的海盐!”
晁盖半信半疑地捏起几粒盐,放入口中细细品尝。刹那间,一股纯正的咸味在舌尖散开,毫无苦涩之感。他又将盐倒在手心,仔细查看,摊开的盐粒中竟真的没有半点砂石杂质。
“郎君,这等若是海盐,一斤至少三十文!”晁盖满脸惊讶,由衷赞叹道。
“只要十文!”姜齐道,“百姓求活已经算是艰难,盐,还是便宜些的好!”
“郎君仁义!”晁盖拱手就是一礼,“不知郎君有多少?”
姜齐翻了一下账册,道:“目前库房里只有三百万斤。若保正需要更多,那就得等七日之后,下一批货才能到!”
“足够了,足够了!”晁盖接连摆手,被姜齐这大手笔吓了一跳,身为保正,自然是粗中有细,心中默默换算一番,这一批盐货若是全部出售,少说也要得钱五六万贯!顿时晁盖对姜齐更是多了几分敬佩,一出手便能以万贯利润相赠,可不是那位衙门里的及时雨可能相比!
但是这些在姜齐看来,还是少,这些就是全部卖出,也就是三万贯,还不够蔡京生辰纲的三分之一,不过那几船盐从济水入海口驶来,一路走一路卖,算下来也能有个十几万贯的收益,除去人工成本,利润也算可观。
而对于晁盖来说,这三百万斤盐,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足以让东溪村的村民们暂时摆脱困境,活下去。
村民们只需挑着担子,多走些路去贩卖这些盐,虽说辛苦也有些危险,但比起整日在田间劳作,已经轻松许多。况且,盐乃是生活必需品,只要人活着,就得吃盐,根本不愁销路。尤其是像姜齐提供的这种纯正上品海盐,哪怕一斤卖二十文,也会有人抢着买。
晁盖满心感激,千恩万谢地离开了。他前脚刚走,后脚就进来一个身材瘦高、神色拘谨的男子。
此人约莫三十多岁,脸上颧骨突出,留着一撮三叉黄须,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容,眼神却极为精明敏锐。他一进门,先是迅速扫视了一圈屋内的环境,看到姜齐后,立刻恭敬地拱手赔笑道:“小人见过郎君。”
“兄弟先坐,咱们安稳的说话,”姜齐先将这人让到一边坐好,又让人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新茶,随后才道,“孔厚师弟说,兄弟有意投奔梁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正是!” 男子连忙起身,再次拱手行礼,言辞恳切地说道,“小人……”
“坐下说,坐下说,别这么拘束。” 姜齐笑着拉他重新坐下,温和地说道,“有什么话,尽管慢慢说。”